前几天,扬州市江都区双汇国际小区,发生一起坠楼事件。 早上7点,是每个饲养神兽的家庭里,都忙得冒烟的时候。 据新闻报道,眼看就要上学了,妈妈检查作业时,发现儿子不仅作业没写完,还在不停地刷手机。 母子两人发生了争执,妈妈盛怒之下,撕了孩子的作业本。 生气又焦虑的妈妈,还着急送读高中的姐姐上学,争吵后没有对儿子进行情绪安抚,就离开了家。 比如,今年9月17日,武汉一名14岁少年,因在学校被妈妈当众扇了几个耳光,后从5楼跳下。 也比如,去年4月17日晚,上海卢浦大桥上,因孩子在学校和人发生矛盾,被老师请来的妈妈开车带17岁少年回家,路上发生母子争执。行至大桥上时,孩子突然打开车门,从大桥上跳了下去。因为“教育”和“孩子”,一直是引发舆论海啸的关键词,所以这些事件传遍全网后,都引发激烈争论和普遍恐慌。只是,浓缩到一个具体的家庭里,却是100%的灾难。导致这些悲剧发生的,是家庭作业吗?是手机游戏吗?是和同学的矛盾吗?是妈妈那几句的批评吗?每个悲剧事件,都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些表象信息那么肤浅,背后都有一个孩子长期身处社会、学校和家庭的气候环境。所以,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很多,但远离悲剧的闸门,第一道在家庭。 而是去梳理其背后的共性问题,和更多觉醒的父母一起,回到自身,建设亲子关系。而建设亲子关系,治愈一个孩子,本质上是捋顺他和周围的关系。“凌晨2点醒来,看见孩子屋内发出亮光。
老母亲以为娃头悬梁锥刺股挑灯夜战,推开门一开,熊孩子还在玩手机。”
玩手机,玩游戏,是这代孩子面临的共同诱惑。
如果说,完全让孩子和手机网游绝缘,那也是不可能的——疫情期间,都还要上网课呢。
适度使用电子产品,搞好学习的同时,有节制玩游戏,这没有啥不可以的。父母们害怕的,不是孩子玩游戏,而是孩子长久沉迷于网络里,完全忘记了学习这档子事儿。除了手机和游戏的确好玩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生活中没有比这更好玩有趣的事情。不信的话,我们可以回忆一下,我们带孩子去游乐场,陪孩子做亲子游戏,带孩子和同龄小伙伴疯跑疯玩,和孩子一起远足旅行看山看水时,他是很少想到玩手机的。因为,他正在现实中,和人和事建立亲密而强韧的连接,所以就会忘记手机里那些短暂而泡沫的快感。 每个沉迷网络世界的孩子,大都身陷疏离或窒息的亲子关系。孩子在现实世界里,没法和亲近的人交流,才要到虚拟世界里,寻找心理上的依赖和安慰。 只有家庭关系,准确说,父母和孩子情感交流和互动模式,也随之发生改变,才有效。 “每每看到孩子写作业,不是抠鼻子,就是挠痒痒,不是拆钢笔,就是拽橡皮,我心里就像有一万只蚂蚁在爬一样难受,真想冲上去狠狠揍他一顿。”
学习困难的学生,简称学困生,就是明明不傻,或者说很聪明,但就是学习习惯特别差,以至于渐渐被大部队甩掉,成了班里垫底的人。但如果你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,100个老师99个都会告诉你:学习习惯的养成,是在低年级,确切地说,在幼儿园大班和一二年级。这时候,需要父母把注意力倾斜到孩子身上来,走好走正走稳第一步。现实的问题,恰恰在于,孩子7岁之前,很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,疏于管教,或者以为“一二年级有什么关系呢,等大了再说吧”。没有走好第一步,再想纠正第二步、第三步,真的难于上青天。因为孩子这种生物,需要在他律的引导下,才能获得自律;需要在安心的陪伴下,才能拥有专注;需要父母和他同频波动,才能成长得鲜活灵动。期待孩子摆脱轻浮的学习状态,父母先要当个沉稳负责的大人。就从此刻、此时、此地起,摒弃自以为是的嫌弃和指责,像对待初学者那样,拿出耐心和时间,俯下身子陪伴孩子,一小步一小步地追赶。 “早知道,孩子今天这么难管,当初我就是辞职,也不会把他交给爷爷奶奶(或外公外婆)带。
多希望这世上能有后悔药,请给我来一包!”
这是很多把孩子交给他人带的家长,发出的感悟。
不管是农村的留守儿童,还是一线城市的孩子,很多都有隔代养育的问题: 父母为了生计,把孩子丢到老人那里,等孩子上小学或初中,才接到身边来严加管教。 步入叛逆期的孩子,本身和你就不亲,再每天听你教导主任般的说教,更是抵触反感+不屑一顾。结果家里就天天鸡飞狗跳,争吵声、怒吼声、拍桌子摔碗声,不绝于耳。所以说,隔代养育的家庭,孩子早晚有一天会找父母报仇的:接纳孩子,鼓励孩子,肯定孩子,承认自己在他年少时,没有给予足够的陪伴,今后愿意以实际行动,给孩子爱和温暖。情感的壁垒打破了,感受到被爱的孩子,才可能在激励中,好好学习。如果孩子学习了,努力了,成绩并不如愿,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:我们曾亏欠孩子,所以相比成绩和面子,我们宁愿要一个健康的孩子。不要比较,不要殴打,不要控制,不要把孩子推进绝望的低谷。这样,就算我们的孩子没有考上北大清华,也会在父母的接纳和包容中,活得豁达幸福。 “自从生了娃,我已经有了500次离婚的念头。
背后的原因,就是教育理念严重不同。
我说要鼓励肯定孩子,他非否定打击孩子;
我说要静心陪伴孩子,他非要在孩子写作业时看抖音玩游戏哈哈哈大笑;
我说每天要认真给孩子检查作业,查漏补缺,他两手一摊:那要老师干什么?
碰见这样的队友,没被娃气死,已被他气死!”
看看,击败中年婚姻的,不仅仅是外遇和金钱,还有教育。
因为爸妈经常在教育方针上打架,孩子就容易在撕裂中破罐子破摔: “你们根本就不爱我,只关心谁更有道理。我对学习无所谓,看你们到底谁能干掉谁!”夫妻之间,可以有这样那样的分歧,但在孩子教育中,尽量放下一争高低的较量,冷静下来,拧成一股绳,合成一股力,给孩子10年读书的好时光。如果实在协商不成,其中一方可以选择出让主动权,全权交另一方管理,自己退下来分担其他家庭事务。 如果实在不知道交给谁,那就交给夫妻二人中,和孩子最亲的那个,或者学历高的那个。 “自从有个二胎,老大就像换了个人,经常生病不说,还经常搞事情,不是摔碎了碗,就是把翔故意拉到裤子里,甚至矫情到让喂饭吃。
原来多么聪明乖巧的一个小孩,怎么就变成了爱作的小妖精?”
哎,每个作妖的小孩,都是乞求爱的小可怜。
二胎家庭里,老大之所以反常,是因为爸妈生了弟弟或妹妹后,他得到的爱不再像往常。 他在“爱被抢走”的孤独和不解中,故意制造事端,呼唤爸妈看见自己。 我们这代人,也要摒弃父辈的老观念,不要动不动就说“你是哥哥/姐姐,你是老大,你要懂事”。 孩子的懂事,不是大人要求来的,而是被充分爱过,发自内心的体贴。有了二胎的爸妈,在关注糯软可爱的老二时,更要多多关注独立叛逆的老大。邀请老大一起加入家务和养育中,和爸妈一起陪伴呵护老二。老大对老二关注付出越多,越能理解父母对自己小时候的照顾,也越爱老二,越有责任感。 “孩子厌学,打游戏,性格孤僻,是不是因为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原因?”
“孩子这么叛逆,是不是因为生活在再婚家庭的原因?”
“因为我们这种特殊组合的家庭,孩子才这么不合群吗?”
这样的问题,我们经常听重组家庭提到。
“请不要用‘单亲家庭的孩子’‘再婚家庭的孩子’‘重组家庭的孩子’来给你的孩子贴标签。”不管是单亲家庭,重组家庭,还是收养家庭,只要身为监护人的我们,看见孩子的需求,倾听孩子的心声,孩子的成长都没有什么太大问题。不要在工作不顺,内心焦灼,和家庭其他成员发生冲突矛盾时,把气都撒到孩子身上,说什么:这样的情感绑架,比打孩子一顿,更让孩子感到羞耻和自卑。
我们不打招呼地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,是为了在养育中获得治愈,而不是为了在孩子心头插把刀。真爱的第一条,就是不以“为你好”的名义,去肆意伤害。“心情好时,孩子怎么闹,我都会温柔耐心。
心情不好时,孩子一句话就会把我点爆,罚孩子抄作业,关孩子小黑屋,甚至动手打孩子。
每次打了孩子后,我就特别后悔。
我曾发誓坚决不当我妈那样的母亲,结果我发怒的样子,和她老人家一模一样。”
每个女孩在成为母亲时,她不管是农妇,还是高知,潜意识里关于养育的知识方法都来源于自己的父母。
幼年时被父母疼爱过的女孩,成了妈妈后,会把温柔与和善传递给自己的孩子。幼年时被父母否定殴打过的女孩,成了妈妈后,会把愤怒和焦虑投射给孩子。 那么,为什么已为人母的我们,明明不赞同父母的养育方式,结果却不由自主地用他们的方式,对待我们的孩子呢?生活的压力、婚姻的争吵、伴侣的指责,会激发我们童年时,潜意识里隐藏的委屈和疼痛,让它们复活,显现,涌动。然后,倒逼我们不受控制地把潜意识里对父母的恨,发泄到孩子身上。“我怎么是这样的人?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!我到底怎么了?”而这种无处安放的焦虑,会再次投射到孩子身上,形成了周期性的坏情绪爆发期。看见童年里受伤的自己,和她对话,给她拥抱,看见她的眼泪和委屈。通过回忆、书写或者倾诉,让郁结多年的情绪和伤痛,得到释放。不苛责自己,不嫌弃自己,不拿完美的套子套自己,学会接受不够好的自己,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,都学会在不慌不忙中,松弛下来。妈妈松弛下来,会把平和的能量传递给孩子,孩子会在充足的安全感中变得懂事。不能因为孩子来自妈妈,妈妈承担养育,就理所当然地把家庭的重负,全部推到妈妈一个人身上。爸爸,作为“阳性”和“力量”的代表,在孩子决策力、行动力和自信力的培养上,不可或缺。爸爸帮妈妈分担,让妈妈幸福,孩子也会从父母的相处之道里,习得亲密关系的最初模样。
来源:闲时花开(ID:xsha369)。作者:刘娜,欢迎各位读者解答投稿:投稿邮箱cui1125@163.com,微信154358747,来信请写明作者姓名(或者推送时用的昵称)以及所在省份。投稿的稿件请用word,谢谢!